喜讯!重庆交通大学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建设方案通过论证-重庆交通大学新闻网

作者:  审核人:  来源:   时间:2024年11月29日 13:37    点击数:

 

    2024年11月27日下午,学校在南岸校区明德楼408会议室召开了重庆交通大学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建设方案专家论证会。市科技局局长明炬、党委委员陈炳才、二级巡视员冯光鑫、相关处室负责人莅会指导。论证专家组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中国工程院院士杨春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徐世烺、重庆文理学院校长黄伟九、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赵强、电子科技大学原副校长杨晓波、东南大学土木建筑交通学部主任王炜、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书记黄雨、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邵永平、重庆市财政局教科文处二级调研员邓勇、重庆市教委科技处副处长王洒组成,周绪红院士担任组长。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宫辉、校长赖远明、副校长周建庭、党委委员杨既福、相关单位负责人参会。

    会议第一阶段由市科技局党委委员陈炳才主持。陈炳才委员介绍了本次论证会的基本情况及参会人员。

    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宫辉致欢迎辞,感谢市科技局、市教委、市财政局及专家长期以来对重庆交通大学的指导与帮助,并作《向‘新’而行 以‘质’致远 高质量建设前沿技术交叉研究》报告。报告从“面向前沿,打造交叉融合‘强引擎’”“引育并举,构筑高端人才‘聚集地’”“深化改革,创建‘四链’融合‘新生态’”三方面介绍了学校科技创新和学科发展基本情况。宫辉表示,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好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是支撑服务重庆市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学校面向未来培养人才的必由之路,是学科专业提质升级、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市科技局二级巡视员冯光鑫介绍了重庆市高校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建设思路,详细说明了前沿院对重庆市416科技创新布局的支撑作用,分析了学科发展规律、学科交叉与科学研究的内在关系,着重强调了前沿院论证的评议要点。

    会议第二阶段由论证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主持。

    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周建庭从建设意义与功能定位、建设基础与建设思路、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建设举措与运行机制、保障措施与前期工作等方面详细汇报了重庆交通大学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建设方案。

    论证专家组围绕我校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建设方案,针对如何实现多学科交叉、如何协调学院和前沿院的成果归属和研究生管理、如何在前沿院高质量培养研究生、如何体现前沿院对学校学科建设的支撑等问题进行了评议质询,建议我校前沿院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体制机制创新。论证专家组在我校质询回复的基础上形成了最终论证意见。

    会议第三阶段由市科技局党委委员陈炳才主持。

    重庆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赖远明作表态发言,对参会领导及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和长期以来对学校的支持表示感谢。赖远明表示,重庆交通大学积极响应并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有组织推动跨学科跨领域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培养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致力将重庆交通大学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建成国内一流、交通特色鲜明的科技创新高地和人才聚集高地,并表态,学校将对标吸纳各位领导专家的意见与建议,建好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深度服务重庆市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为国家战略实施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明炬总结发言,感谢论证组专家从技术角度和管理角度对重庆交通大学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的指导,并表示,市科技局将大力支持重庆交通大学前沿院建设,同时对我校提出三点要求:一是紧抓前沿院建设目标和导向,力争攻克重庆市科技影响力有待提升、重庆市高校对产业支撑力不足、高校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不符等难题;二是把握好前沿院特点,处理好前沿性和交叉性、现实性和未来性、独立性和开放性、改革性和实操性、个性化与共性化的关系;三是根据论证专家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建设方案,多渠道多模式加大人才引育。明炬感谢专家的莅临指导,希望专家长期支持重庆交通大学前沿院建设与发展。

    本次论证会是对学校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前期筹建工作的肯定,对我校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重庆交通大学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的论证通过是贯彻落实重庆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有力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推动“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也将成为科研导向培育新兴学科、深化高等学校机制体制创新,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吸引集聚跨学科交叉人才团队、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策源地。

 



地址: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66号 重庆交通大学   邮政编码:400074

电话:023-62977106    E-mail:cqjtufce@cqj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