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研究中心


一、极地工程与寒区环境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聚焦应用基础研究,面向气候变化、极端环境与国家重大工程需求,致力于极端环境下基础设施韧性提升、极地气候演变对工程影响等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构建冻土物理与力学理论体系、发展工程适应性建造与监测方法。

 研究方向

1.冻土力学与工程

2.冻土变化与寒区灾害

3.寒区环境与工程效应

二、极端条件隧道智能建养研究中心

    中心聚焦高地应力、高寒、高压富水、高地温等极端环境下的隧道智能建养,致力于服务交通强国、“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面向隧道工程全生命周期智能化升级,围绕“灾害精准防控—绿色高效建造—养护韧性提升”全过程关键环节,深入开展多场景、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推动隧道建造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转型。为提升极端环境隧道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研究方向

1.极端条件隧道承载理论

2.隧道智能与绿色建造技术

3.隧道智能养护与韧性提升

三、山地环境防灾与韧性提升研究中心 

    中心立足山地灾害防治领域的传统优势,面向出疆入藏保通、南北极航道选址、国家边境保通等国家重大战略,解决西南山区、三峡库区和东南沿海丘陵等区域灾害防治,聚焦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

1.山地灾害机理与风险评估

2.山地灾害智慧感知与管控

3.山地防灾韧性工程与其他

四、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研究中心  

    材料研究中心聚焦极端环境土木工程材料的原创性突破与产业化应用。中心立足高原冻土、高温干旱、高压等极端工况,依托多学科交叉优势(土木、材料、信息、机械),开展绿色低碳先进材料的本构理论创新、智能设计与服役性能研究。重点攻克极端高温、冻融循环、强辐射等多因素耦合下的材料性能退化难题,开发长寿命、自感知、自适应新型土木工程材料。中心构建“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研发体系,推动高性能混凝土、智能防护涂层、低碳复合材料在青藏高速、新藏铁路、川藏铁路、北极航道、深空基地等国家重大工程的示范应用,引领土木工程材料向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升级,为提升重大基础设施耐久性和灾害防控能力提供核心材料支撑。

 研究方向

1.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与应用研究

2.寒区混凝土材料及其环境行为与寿命分析研究

3.热防控混凝土材料及其热防护涂层研究    

五、智能工程装备与机器人研究中心

中心聚焦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装备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主动服务交通强国、“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面向工程全生命周期智能化升级,围绕“探测前勘—施工建设—运维养护”全过程关键环节,深入开展多场景、多系统协同作业技术研究,推动核心装备智能化、关键环节无人化、整体流程数字化。为提升工程建设智能化水平、加快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研究方向

1.智能勘测与智慧感知

2.智能建造与智能决策

3.智慧养护与数字运维





地址: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66号 重庆交通大学   邮政编码:400074

电话:023-62977106    E-mail:cqjtufce@cqj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