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通大学未来土木科技研究院承办并参加第七届全国寒区岩土力学与工程青年学术论坛
作者: 审核人: 来源:
时间:2025年04月27日 15:11 点击数:
2025 年 4 月 18 日至 20 日,第七届全国寒区岩土力学与工程青年学术论坛在四川成都都江堰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由四川农业大学、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以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极地岩土力学与工程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武汉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联合承办,以 “寒区岩土工程与人工冻结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前沿探索” 为核心议题,旨在深入探讨寒区岩土力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科技前沿。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 300 余位专家学者参会,未来土木科技研究院院长喻文兵教授、副院长韩风雷教授等 9 位教师代表学校参加了会议。期间有近百余位专家学者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现场气氛热烈,学术交流氛围浓厚。

未来土木科技研究院参会人员合影
19 日上午,喻文兵教授应邀作了题为 “冻土工程设计理论及实践” 的特邀报告,系统总结和深入研究寒区冻土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深入浅出的讲解,赢得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认可。韩风雷教授则担任了 “寒区基础设施与环境相互作用” 专题分会场主持人,与参会同仁们展开了深入且富有成效的交流与研讨,为该分会专题的学术交流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未来院教师各报告现场
在“寒区岩土力学特性与冻土物理学”分会专题中,李宏伟副教授聚焦准脆性岩石弹塑性损伤模型的微裂纹闭合效应,提出微裂纹闭合效应的岩石弹塑性损伤模型,并深入分析了不同条件下准脆性材料的全过程力学行为,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在“寒区岩土动力学与工程响应”分会专题中,王圣麟老师分享了关于《低碳固化材料改善寒区路基长期稳定性研究》的学术成果。报告中,他重点介绍了基于自主开发的图像处理技术揭示冻融循环条件下细粒土微宏观变形规律的研究成果,并阐述了研发的抗收缩、高强度低碳水泥基材料(HRB)及其在冻土区软弱地基的设计框架和工程应用,为寒区路基稳定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寒区岩土多场耦合理论与数值方法”分会专题中,孙兆辉老师汇报了《多年冻土地区太阳能制冷路基冷却效果研究》。报告详细介绍了团队研发的太阳能制冷装置及其在多年冻土路基中的应用成果,证实了太阳能制冷技术在多年冻土保护领域的可行性,有效丰富了冻土工程热调控理论与方法体系。
在“寒区基础设施与环境相互作用” 分会专题中,邱凯驰老师以《中高纬度多年冻土区房屋桩基础热力稳定性研究》为题,以漠河市住宅建筑物为物理监测点,获取连续 10 年的地温监测数据,揭示了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中高纬度多年冻土城镇房屋地基地温场时空演化规律,为泛北极多年冻土区城镇房屋地热环境与房屋安全关系研究提供了新视野。
张振宇老师则围绕《青藏铁路碎石护坡降温性能劣化及对策研究》展开报告,结合现场勘察、实体工程试验及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等手段,深入研究青藏铁路碎石护坡劣化机制和关键补强技术,揭示了长期服役过程中内部结构劣化机制,并提出了降温效能补强的新方法。
在“冻土变化及寒区灾害” 分会专题中,曾韬睿老师进行了题为《暖湿背景下青藏高原盐湖地区交通廊道沉降灾害风险评估》的学术交流。他通过现场调查、遥感解译和算法研发,构建了青藏高原盐湖地区交通廊道地面沉降灾害风险评估框架,高效设定了沉降隐患判据,开展广域隐患排查,建立了输电线路杆塔的沉降空间预测与易损性评价模型,为寒区灾害评估与防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我国寒区岩土力学与工程领域的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有效促进了该领域的学术繁荣和科技创新。我校参会师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在论坛上表现精彩,充分展现了我校在该领域的科研实力与学术风采,表明我校在寒区岩土力学与工程领域的科研实力和学术影响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与国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为推动学校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